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火星之旅

人文摄影,感受生活;风光摄影,感受自然;天文摄影,感受生命.

 
 
 
 
 

日志

 
 

<<生命中的旋律>>  

2013-03-31 15:19:33|  分类: 有感而发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

"童趣"是一篇刚开始发烧的时候写的回忆录..发表时间 2001-02-27 23:06).

2004-10-02, 09:39 接着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自己摄影发烧的一个过程

--------------------------------------------------------------------------------


一.童趣______影像的魅力

-1- 路灯——洋火盒——小孔

        记忆中的童年是灰暗的。

        烈风掀开瓦片,大雨顺作瓦缝狂泻而下,淋在蚊帐顶,落在泥地上。湿漉漉的房子让我和两个妹妹只能躲在大床里,惊恐的望着爸爸、妈妈慌 乱地往蚊幛顶抛油布。

        阳光从瓦缝间穿过,在空气的尘埃里划下一束束光柱,照亮了房顶下挂着的蜘蛛网。尘阿小虫在光影间飞来飞去,时隐时现。

15瓦的灯泡在晚上吃力地照着两间瓦房。房外的天井一片漆黑,一片漆黑的巷子连到暗黄色灯光照亮的马路。

       两分钱一盒的洋火是最常用的玩具,马路上经常过着堆满装作一箱箱洋火的牛车。

       不知什么时候,不知在哪里看到,小小的圆孔可以当照像机——用一根针在盒子的一面小小心心地摁出一个孔,在另一面用浆糊粘上一小片白纸。

        黑,也不怕了。摸着墙壁,跑出巷子,灰暗的路灯似乎变亮了。脸都快贴近铺满垃圾的地面时,我看到了路灯在白纸片上倒着,象影子一样摇晃着……..

        原来,有光的东西是可以映在纸上的而映在纸上的影纸是这么有意思

-2-像片——素描——树子

        舅舅在读大学。假期间,舅舅住在家里

       清晨,房内潮湿的地面还散发着潮气,在堆满布口袋、毛线的米坛子上散放着几页比作业本厚的不透明的纸。上面有用铅笔涂成的鸡蛋,铅笔的颜色有深、有浅,下面还有深、浅有序的影子,就屋顶下来的光柱照在真鸡蛋时看到的一样。舅舅讲了他的老师要他画100个鸡蛋后才会教他画画的故事。

       舅舅毕业了,开始在家附近一个厂里上班。一天,妈妈说,去汪孃家请他和她过来吃饭。从后面的厨房走进中间灰暗的屋里,见到了舅舅。舅舅从一张暗红色桌子上起身放下手中的铅笔,准备了。

       在那张齐下巴的暗红色桌子上,铅笔压着一张小小的黑白像片,像片上有用铅笔画成的密密的小方格子。

       再到汪孃家时,灰黑的屋里好象变亮了。一个新木框挂在墙上,框子里放着用铅笔涂成的画,和那张小小的像片一模一样。 舅舅说铅笔涂抹是为了表现光使东西变成的灰暗。这叫素描。是画画的基本功,要多观察、多练习。

       挂在天顶的太阳照得马路上尘土飞扬,路上的老太婆在路边的树下蹒跚地走着,身上、脸上一会变亮一会变暗。树上的叶子有的反着刺眼的光芒,有的却暗得漆黑。

       铅笔在纸上涂抹,想着黑白的变化,手却怎么不听话。天天都从这排树下走过,今天却觉得这些树这么耐看——明亮的阳光、热哄哄的空气反倒使得这些平不起眼的树子生机昂然。


-3-几何——透镜——死光

        黑板努力撑着左边和右边的白墙,背后两扇门透进的阳光从地上,课桌上,反映在四周的墙上。昏暗的教室里只有黑板上白粉笔画上的两条平行线最亮。朦胧中,一只手很快举起,缓缓地移动,带着粉笔头穿过两条平行线。留下一条斜斜的线条。顿时,黑板上出现了相等的角、平行的线和长与短、粗与细的对比。呆头呆老的黑板就象裂开了笑脸,黑黑的脸上似乎泛作光芒。

        几条线组成的图案一直在做鬼脸,一会儿弯过去,一会儿弯过来,一会而跑开,一会儿交错,总不老老实实地呆在手牵手的位子上。用钢笔把它画在手板心上,用树棍把它画在泥地上。可静静的图形似乎还在调皮地乱跑.......

       涂了又画,画了又涂。终于,几条虚线让图形分开了,藏在图形中间的相等、比例、相似现出了原形,不规矩的图形成了那么协调的分割。 多么神奇的直线

       中午,刺眼的阳光从左边的窗户涌进教室,楼板上散落着揉成团的废纸。黑板上,一条直线拦腰穿过两面凸起的玻璃,伸向天的尽头。无数条和它平行的直线穿过玻璃时却被折弯与它相交在同一处。

       午餐后,同学们歪坐在座位上,用铅笔在纸上画着,不时抬起头望着黑板发呆。 一只放大镜慢慢地在移动。发呆的人却还在发呆,放大镜的影子却爬上了他的后颈窝。放大镜还在动,在慢慢地向下靠近着。渐渐地,一个亮得看不清有多小的太阳印在了有一簇齐根短头发的皮肤上。 黑暗中的闪电,想起就心跳的刺痛。

        宽银幕上,美丽的珊瑚岛风光如画。忽然,椰林正被一束蓝色的光柱拦腰扫断,坏蛋的大军舰在光芒中冒出了黑烟。

        天井下,已经磨的得发亮的小方桌上放着大学志愿书,妈妈专门叫回来的舅舅正在看着几所大学的招生广告。父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捧作儿子的成绩单,点着头却是一张严肃的脸。妈妈翻出一个小补包,拿出了从前苏联专家留给父亲的纪念品——一只笔尖都磨斜了的派克金笔。

        航空、机械、电子?不.........

        看那珊瑚岛上的死光。学机械的舅就说,电子时代后是光学时代,学光学吧。

-----------------------------------------------------------

二.朦胧的追求


-1-旅程

        怀着对光的神秘,17岁的少年踏上了出川的旅程,北上北京而去。那是第一次出远门, 那又是多么遥远的旅程!

        列车上人满为患,那特殊的气味弥漫在各个角落,汗水, 食物, 香烟,厕所, 所有能发出的气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让人无处可逃的炼狱。每个人都忍受着, 疲惫着, 都试图让自己昏过去,迅速逃离这让人无法忍受的空间。

       昏昏然地度过黑夜时,列车已经开始穿梭在秦岭之中。清澈的河流缠绕着刀砍斧劈般的岩石, 山腰上的雾气让丛林和田野显得生机勃勃。万物在清晨中复苏了。十年寒窗苦读,一直锁住的心开始被自然释放了,陌生的自然之美让少年的眼睛一刻也不想停下对窗外的张望。

        列车不断地进出隧洞,在无数次明暗交替后,列车沿着一个长长的坡舒畅地飞奔到了八百里秦川大地上, 列车车箱里开始响起了秦腔,沿途上车的旅客说话真是悦耳、悠扬。

        北方的大地不比四川秀美,但却显粗犷大气之美。一排排的白扬树站在田梗上, 矗立在田野小路两旁。远远看去,平坦的田野间偶尔可以见到一族一族的树林, 仔细分辨时,可以看出那是一个个村庄。

        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堆成的围墙,一半在地下的院落似乎从课本里跳到了眼前。。。。。。

        北方农民特殊的打扮似乎是北方大地上的一部分。

        列车不停歇地把这些书里的人物,景色一个一个地抛在少年的眼前。 陌生的世界闯入了少年的心里;列车象一个播种机把自然和人文的种子洒在了少年的心灵深处。。。。。。

        列车终于到了终点站-----北京。 惶恐的心却感到了更加陌生,似乎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


-2-求学

@闲暇时光
        大学的生活充满了激情, 但是也有很多无聊的时光。 那是一个困惑,萌动时期。青春与现实的冲突无法在外界实现的时候, 内心就不得不去寻找一种慰籍了。那时候, 即使一片小草, 一簇丛林也会用那葱绿的生命感动着萌动中的少年。

         一只磨扁的钢笔, 一本蓝皮的速写本, 面对小草, 面对丛林,面对明与暗,简单的轮廓, 复杂的枝叶,莫测的纹理。

       简化,抽象, 大脑里不断地寻找着视网膜上影象的特征, 试图用最简单的表达, 最直接的方式, 把那些生机勃勃的景物用单调的墨水画出来。

       迷惑的大脑努力地运算着,忠实的眼睛带给了它太多的内容。表达的方式注定了只能很粗糙地记录, 这一定是一个不全面的记录。舍去什么?留下什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了推理和规则。黄金分割比能解决情感的表达吗?感性与理性冲突了。理性的人选择理性; 感性的人选择感性。 这似乎也是天定。

        困惑的少年, 自然无所适从。 于是信手图鸦。。。。。。

        几棵丁香树开花的时候,夜晚里整个校园都会弥漫着奇异的香味。那花是小小的, 白白的。有几簇丛林也开着那样的小花。阳光明媚的周日, 懒洋洋的太阳光把绿色的草地照的干干的,面对那丛林,青春枯燥地流失着。麻木的双腿似乎还在, 腰部酸疼感觉到自己还在草地里坐着, 对面的丛林独自矗立着,明亮着,周围的环境似乎没有了光亮。

        钢笔画很简单, 但是确真的难画。光影的表达, 特征的提取, 结构的抽象, 构图等都是很艰难的过程。刚开始看到精彩社会, 体会精彩人生时, 看得都很仔细,惟恐遗漏,而提炼的过程似乎真的难为了幼嫩的心灵。。。。

        光影下的景物消磨着无聊的周日,阳光温暖着孤独的学子。

@光学仪器

        光带给人温暖,也带给人享受。最简单的莫过于光, 人一生下来就看见的东西; 最复杂的也莫过于光,宇宙因光的存在而展示给人的形状。几何光学把光看成直线,物理光学把光看成波。爱因斯坦用光电效应证明了光具有波粒二重性,并在相对论中把光和时空联系了起来。光如此此神秘,但是却以带给人们影象而倍受青睐。

        小孔成象原理揭示了光可以带给人们影像的事实,并最早用在绘画上,画师们用一个有小孔的暗箱把要画的对象成象在后面的纸上,然后绘画。 居然可以惟妙惟肖。影像的魅力在于让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记录自己。为了更好地记录影像,人们发明了透镜,涂有感光材料的干板,再后来有了胶卷。

       “菜丝镜头质素一流!” 专业课老师大声说到。事实上,苏联的光学仪器也是有名的,那时候的人们称其为“傻大黑粗”的光学制品,却不敢藐视它的品质。走廊尽头的门开着的时候, 透到走廊的光映在光滑的地面上,那微弱的反光依稀照亮堆在地上的一堆长长的圆柱形物品。那是退役下来的光学仪器-----三米测距机。硕大的航空摄影机被开肠破肚了,那是从被打下来的U2飞机上拆下来的“眼睛”。。。。。。

        军事上的应用大大刺激了光学仪器的发展。遥感技术是记录影像的极值。那是一个技术性的记录,注重的是技术指标的探测。这与艺术摄影相差很远, 但是也具有一些技术上的共性。遥感技术的实验课程里有冲洗黑白胶片,分析感光特性的实验让大家对照象有了更深入直接的认识, 也让一些人对拍摄照片产生了兴趣。一个同学不知道从那里买了一个类似HASS的相机来。 因为那反光板声音特别, 所以同学们称之为“咣噹相机”。

@照相机

       窗户把阳光洒在寝室中央,六张高底床贪婪地望着地上的明亮。爬在上铺的同学望着地面发呆,地面的反光让他严肃的脸显得迷茫,眼睛流露出的一丝光亮透出他的犹豫。
     “俊子!上啊!”躺在床上的同学大声疾呼。
     “纸!笔!”下铺的同学忙碌着。
     “看这里!把笔举起来!”拿咣噹相机的高个同学指点着。

       终于一封情书和一张黑白放大照片被送到了女同学的手上。故事结束了,情书自然丢失了。 而那照片却辗转到我手里, 至今保存完好。

        同学间的拍摄是快乐的,可是那时候相机太少。不久,不知道是谁居然有了惊人发现。一个押5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学校对面的小店租一个海欧4B。

        用海欧4B最多的一次应该是上峨眉山。几个同学一路。一路辛劳跋涉,拍摄了不少到此一游,那时候就黑白120胶卷。第一次拍鸟就是在金顶上,本来在等看云海, 结果大雾弥漫,于是就开始东张西望起来。突然面前的悬崖绝壁上停来了一只小鸟, 于是用海欧4B拍了一张; 第一次拍摄人文也是在金顶上,眼看云海无望,于是自己就沿着悬崖边信步乱走,在悬崖绝壁的上面有一小寺庙模样的残留建筑, 一群大娘们墙外围成圈,拍着手,唱着歌。空旷的山顶,寒风猎猎,大娘们那么忘情歌唱,她们唱着她们少女时期的歌曲,那寒冷的墙边洋溢着火一样的热情!我顿时想起了母亲。在她们辛劳的表面下也应该有这么年轻的心!我不由地举起了相机。

        海欧DF是同学们谈得最多的相机。 毕业设计有几个组也是照着结构实习了一次设计。没钱的日子,只得画饼充饥。FM2发布产品信息是在北京展览馆里。 经典光学机械在灯光中闪着耀眼的光芒,看不见的设计象一只无形的手抓住了自己的心, 撕裂着, 扭曲着。鼓起勇气用英语和那里的日本工程师聊起来,尽量拖延着停留的时间。可背后无形的力量在不断地着推着滞留的脚步, 拥挤的人群变成了一只只眼睛,展览厅消失了,时间停滞了。黑暗中那精巧的相机明亮着, 无数的大眼睛在空中飘着, 身体只剩下了一股难舍的欲望,一种被掠夺后想复仇般的再占有欲望强烈地烧着年轻的心灵。

        可是没钱啊!于是弄了一大堆宣传彩页回去,看完了就用来包书。每天上课都可以看一眼封面上的相机和丝绸般材料裹着的美女。


--------------------------------------------------------


-3-买相机

        毕业工作了,一月可以领不到200RMB。 可正好赶上调工资,我的学历和工龄连续计算, 一下子拿了不少钱。 于是立即奔器材店买了珠江320。那是一架机械式的单反相机,配标头。这台相机一直伴随了我五年多。基本是以拍摄纪念照片为主。工会发过两个黑白胶卷, 说是要搞摄影比赛。 我和一个没相机, 但是也领了两胶卷的同事一起去公园创作。可是到了那里, 我们根本不知道拍什么。此刻我开始意识到技术和艺术的区别。作品自然是没有交成,相机仍然拍着到此一游,虽然也外出田野之间,被美丽的油菜花所倾倒,可是心为情动, 想的是如何把新婚的太太拍好。 其实也拍不好,因为那时候还不懂光影的运用。 只想找更好的场景衬托漂亮的妻子。

       学习、工作的繁忙让我渐渐遗忘了那机械相机。在生存竞争下,光的诱惑渐渐淡去了。当我带着几个年轻人出差到广州的时候, 有人推荐去海印桥市场买东西。在那里,我在次被相机迷住了。于是买了OLYPUS L-10和RICHON R1。我主要还是用OLYPUS L10, 这是一个大口径的变焦傻瓜机。这成了我日常拍摄的机器, 机器里一直有胶卷,那几年给家人拍了很多纪念照片。带家人去青城山旅游的时候,偶尔用来拍过险要的栈道,算是初涉风光拍摄吧。

       这架相机一直陪伴我到了深圳。去海边几次, 用来拍摄家人,那蓝天碧海真好, 浪花飞舞,出来的照片比在内地拍摄的好很多!于是自己得意起来, 放大一张摆在客厅正中。

       可是妻子却说:“照片都不清楚, 还得意?拍的不好!”。
       “不好?拍得不好?!好吧, 我明天就买最好的相机给你拍!”

        第二天, 我买了EOS1V,不久就配齐了三只镜头,17-35/2。8L, 70-200/2。8L。女儿出生的时候 苦于焦距不够,不好在医院的小房间给女儿拍摄,于是立即买了28-70/2。8L。

        漫漫发烧路就这样开始了。。。。。。


三. 摄影与感悟

        第一次拍摄人文题材是在石头村,那一个位于太行山里的古老村庄。那是于谦的故乡, 也称为于家村。那村子所有的建筑都是石头做的.初次深入拍山村孩子的记实,我尽情按着快门,虽说自己以前说过不喜欢记实拍摄,但是这次拍的片子却让自己深深地感动着.那群孩子的曰常生活让我心酸中透着一股冲动。我想再去那里一次并住在他们中间。用身心去体验他们的平常和心中的梦想。 我怎么也无法忘记那一身破烂装束的父亲却一直守着儿女门的灿烂笑容。那历尽苍桑,却无可奈何的父亲在阳光下无聊地拔拢着经受着生活煎熬的双手,指间分明透着对明天心中的盲然。无忧天真的子女望着慈爱的父亲,那开心的笑容一定让父亲感到了沉重和愁怅。可是这可爱的子女不正是他心中的安慰和明天的勇气?

        拍摄回来后, 我和一群朋友看着幻灯, 讨论着拍摄的理念, 不论如何争论,最后的感动之情仍然是挥之不去。于是在激动之中连夜写了

《石头村拍片之感触》

       这算是我第一次写这样的图文并茂的人文记实文章吧。我后来迷上了这样的体验和拍摄方式。

       在一个冬天, 莫名的冲动让我去了泸咕湖。那是第一次以风光和人文为题材的外出拍摄。那里朴素的民风让我感动不已。其时,我于风光拍摄还不得要领。但是我真的被那里的朴实无华所感动了。于是我沉浸在浓重的摩索人文中。我住在著名的里格半岛扎西家里,那里也住了不少游人。大家都敞开个性, 无拘无束。 如果说有天堂, 那么我就在那里看到过。

        摩索人的祖母屋让现代人很容易想起自己的母亲,对游人来说,那是辛劳和伟大母爱的象征。我买M6其实就因为这张照片《祖母屋里火塘暖》。

生命中的旋律 - 火星 - 火星之旅
 
       当时我用EOS1V+EF28-70和EOS30+EF35F/2拍摄, 因为光线非常暗, 又不想开闪光灯,于是拍虚的多, 就一张还算清晰.拍的满身大汗就因为AF拉风箱, 还怕端不住。于是,在与大妈交谈的时候还要浑身紧张端住相机……

<<云之南之摄游日记>>

        回家后苦苦思索, 该如何面对这交谈距离, 弱光下的拍摄。几经周折, 终于买了M6 。这是2002年初的事情了。现在仔细想来, 无非是要在交谈距离用大光圈拍摄。 这交谈距离该是一米左右吧。 我反复提醒自己要在交谈距离拍摄。因为我意识到在拍摄人文的时候, 这距离才能体现与人物的充分信任。 在这距离相机已经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在这距离拍摄意味着自己已经溶入了拍摄主题的生活, 这其实要求自己去真正体验和经历面对的人文。用心灵去体会, 用诚实去接触, 那么一切都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有了这样的体验后, 在我去周庄的日子里, 我能够很容易地和那里的一位作家交谈。我们很容易地就能达到一个双方共鸣的交流境界, 于是我用M6拍下一张黑白照片, 这是让我难忘的瞬间,老作家兢兢业业耕耘一生,把一身沉浸在被商业腐蚀的古镇中,用心去维系着沧桑中的淳朴。



《感受周庄》

        风光拍摄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人与自然的交融是多么的愉快!在拍摄长城的日子是辛苦的, 不管天气如何寒冷, 都要一大早摸黑爬山,去守候晨曦出现的时刻。眼看着那晨曦慢慢把长城楼子一点一点照亮, 似乎看到伟大的文明正在被希望之火慢慢点燃! 那激动无比的心情往往让我站在长城上长啸不止。

       当清晨初升的太阳把她那潇洒的阳光撒在广袤的大地、山川上的时候,雄伟的长城在对面的山坡上清楚地印着巨大的阴影 ,此时此刻你会感觉到大地母亲那伟岸的胸怀象在抚慰着这沉睡的巨龙,在默默地为人类的文明而祷告。。。。。

       此时,站在长城上的你会感觉人都消失了,在那寒冬里透明了。那也许就是天人和一的境界吧。



<<大臻峪长城之疯狂火星>>

         最难忘的经历是有一年大雪独自上长城。那是一断刻骨的经历。 自从我看到一张大雪长城作品后, 我一直希望能爬上大雪山的颠峰,能站在长城楼子上体会、缅怀一翻。在一个少见的大雪天里终于有了这次机会。我决定把长城和长城脚下的老乡们作为这次的拍摄题材。于是独自闯入那山里。

         风雪中, 长城的韵味透过薄云,时刻诱惑着前去拍摄的人们。我迫不及待地投到了长城脚下的村庄里。那满地的雪和冷清的村子让人感到非常陌生。 可是抬头望着远山的长城时, 周围的感觉消失了, 只有寒冷和热切跳动的心。

        当我奔上大雪中的长城时, 正好赶上开天的时刻。云雾列开了口子, 流云让远处的长城时隐时现。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啊! 大雪中的孤独和寒冷消失了。拍摄, 不停地拍摄。直到把胶卷拍光!



《火星独孤雪中行》——箭扣长城拍摄记实


        外出拍摄是让人难忘的, 特别是那些地域和文化的反差让人容易产生冲突, 而迸发灵感. 但是真正原本的东西却绝对不是好奇心使然.于是, 要力求抛弃自我而探索场景中的最原始的内涵. 有此要求, 那么在喧哗和浮躁中, 才能沉下心去挖掘和记录.其实,走马观花似的风光拍摄最大的收获还是应该在于体会到那些异地民风和人文. 风光要看天气脸色, 可是即使烈日当空, 或阴雨绵绵,那些民风人情都会依然如故.

        2003年国庆长假, 让我有了一次长途跋涉的体验. 那是与一群发烧友同行的旅程. 我们从丽江到香格里拉, 奔云南最北边的县城----德钦,然后去朝拜梅里神山.

       其时, 多阴雨绵绵。可是在通往神山的路上, 随时可见那些执着的藏民带着老小和包袱, 他们的目的是简单的, 不过是要到那雪山脚下拜上一拜. 他们走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 在大山的脚下依喂着休息, 在泥泞中也从容行走,似乎远途的奔波就是他们在家的漫步.........

      这些虔诚的人们象磁铁一样抓住了我飞扬的心.





<<香格里拉行之人物速写>>


(以上相关旅游日记随后整理)

  评论这张
 
阅读(29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